今年一批民办本科院校出现了大规模的缺档,在多次降分征集志愿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录满,在网上引起了热议。部分人认为,民办高校即将开始倒闭关门,更有甚者希望民办高校倒闭关门。这种唱衰民办高校的声音有普通网友、有自媒体创作者,也有一些媒体。
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,就业形势的严峻等等多方面原因,的确今年的部分民办高校招生出现了比往年更严重的缺档情况,但是唱衰民办高校的声音应该休矣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。
第一,肯定过去。根据教育部发布的《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数据显示,全国民办高校803所,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25.75%。其中,普通本科学校388所,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3所。民办普通、职业本专科在校生1052.24万人,占全国普通、职业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27.04%。所以,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的规模是比较大的。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,特别是近10多年的发展,民办高校所取得了成绩和贡献有目共睹,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民办高校,如吉林外国语大学、西京学院、三亚学院,等等,这些院校中不乏有已经获得硕士授予权资格的高校,甚至在谋划积极申博。一批院校在地方高校布局中特色鲜明、地位明显,填补了地方高校类型空白,如广西外国语学院、吉林外国语大学、河北外国语学院、成都外国语学院、长沙医学院、宁夏理工学院,等等。一批民办高校的办学综合实力超过公办高校,这也是事实。
第二,正视现状。正视现状,不是去唱衰民办高校,而是以鼓励的方式去看待民办高校,困难也许是暂时的,毕竟我们的民办高校相比发达国家的民办高校,办学时间还不长,办学经验还不足,办学底蕴还不深厚,办学成果还不突出,社会声誉还不够有影响,多方筹措资金的能力还不足,这些是我们民办高校所面临的现状,是需要去解决的问题,我们需要的就是去解决问题,而不是去唱衰民办高校的发展。但是,我们的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,也有它的优势,比如它更具有灵活性,这是机制所决定的,它能够快速的作出调整,它能够放下包袱、打破某些规则,跳出去看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,能够迅速调整专业学科的结构,紧贴市场设置专业。民办高校的发展,本来就是一部奋斗史,在一些民办高校办学之初,从中专或者培训机构成长为本科院校,从租赁校舍到上千亩校舍,从外聘教师到自有上千人硕博专任教师,这些都展现出民办高校的强劲的韧性的奋斗的精神。
第三,拥抱未来。教育始终是面向未来的,我们要面向未来培养未来的人才,今天的难处可以加快我们民办高校及时作出调整和转型。作为传统的民办高校(福建福耀科技大学、西湖大学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除外),基本上都是地方应用型、技术技能型高校,则我们的高校培养的人才主要就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,主要是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,所以要紧贴地方产业发展,坚持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、科教融合,把课堂设在车间,把车间引进课堂,大力建设产业学院,大力建设实训实习基地。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,特别是国家鼓励的理工农医等专业和新兴专业,今年的高招我们就可以看出工科类高校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,分数线都高。积极调整学生规模,要从过去的规模为王调整为质量为王,以就业质量说话,把高质量就业作为检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。科学确定学费,我们现在的民办高校招生因高学费导致缺档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当然低学费也办不出好大学,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事。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团队,人才资源是高质量办学的第一资源。提升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,主动参与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,让更多的人知晓该校在地方发展所作出的贡献。
所以,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,还剩下最后十多年的黄金时间,我们的民办高校要在这个十年内确定好办学方向、办学目标、办学特色,并坚持朝这个目标去努力,方可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有自己的地位,不仅要和民办高校竞争,还要同公办高校竞争,给自己找一个区域内的高校竞争对手,向这个竞争对手看齐并立志超越。当然,我们的民办高校举办人要有家国情怀,要有教育情怀,想趁办教育捞一大坨好处逍遥自在注定也办不出好大学,甚至最终倒闭关门。近期,我看到一些高校提出建设新型应用型大学,希望我们的民办高校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,建设高水平的新型应用型大学或者新型技术技能型大学。